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调查研究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宗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指出,当前贵州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中期、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发展加速期、旅游产业化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深刻把握这“五期”历史方位,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眼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扩大高质量供给,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旅游产业化中扩大有效需求,是贵州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能源资源基础优势和部分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工业发展壮大。今后一段时期,要纵深化、系统化挖掘我省资源优势,抓好“三个量”,切实提升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做强支柱“稳存量”。强力推进“富矿精开”,推动煤、磷、铝、锰等资源型产业精细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按照国发〔2022〕2号文件要求大力打造“六大产业基地”,结合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建设初级工业产品保供基地和新型建材供应基地,着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新兴“拓增量”。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强度,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做强锻造、铸造产业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温合金、组部件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加快构建航空主机产业链。在聚数据、育市场上下功夫,加快壮大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扩大招商“抓变量”;绘制“产业链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形成聚合效应、叠加效应、倍增效应,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聚焦新基建、算力、赋能等重点方向推动数字经济形成强大势能。抓住新基建、算力、赋能三个关键,持续壮大数字动能。聚焦“新基建”抓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主体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聚焦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适度超前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持续释放“新基建”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聚焦“算力”抓产业。借国家启动“东数西算”工程的“东风”,加快发展算力产业,实现“东数西存”向“东数西算”迭代,更好地提炼大数据“钻石矿”,将更多数据“冷资源”激活成为产业“热效益”。聚焦“赋能”抓融合;持续推进“百企引领”“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做大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做强智能终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在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提质、融合、联动”,推动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推动城镇改造让城镇“靓起来”。以“新基建”为契机,部署建设“城市数据大脑”,加快打造“智慧城市”。着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推动城镇“四改”(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地下管网建设改造)。着力实施城镇“两拓”,大力拓展城市道路、拓展休闲空间。科学布局学校、医院、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机构,持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产城融合让城镇“富起来”。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推进城镇工业向园区集中,支持园区聚集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平台、打造城市“动力引擎”,持续释放城镇产业红利,以产业发展促进市民增收。推动多级联动让城镇“活起来”。以“强省会”为抓手强化贵阳贵安与接壤县区的产业关联、产业互补、产业配套,唱好“双城记”推动贵阳—遵义双城联动发展,强化毕节等中心城市对相邻县域的经济辐射效应,形成多级城镇高效互通、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前提下,着力做好“三篇文章”,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好“特色文章”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以“大食物观”为导向,充分利用林下、湖面、草地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做好“精品文章”推动农产品提质上档。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以“黔货出山”需求为导向,挖掘富硒、富锗耕地潜力,为贵州“土特产”注入“新元素”,持续提升稻、蔬、果、茶、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更多特色品牌,持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做好“升级文章”推进农业增值增效。坚持补链、延链、强链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充分发挥资源、生态、文化叠加优势大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点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好“四张牌”。打好“生态牌”做好休闲游。立足中国“绿色走廊”独特生态条件,用足用好“绿色、凉爽、富氧”优势,打造国内纳凉避暑胜地、暑期游学首选地、原生态漂流目的地等;打好“山地牌”做好山地游。拓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品牌效应,持续开发山地观光、山地文化、山地运动、山地漂流等“山地+”旅游业态,推动从“看山看水”向“游山玩水”的转变,以山地之美为贵州旅游引“流量”创“增量”;打好“人文牌”做好体验游。持续挖掘以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荔波小七孔等为代表的自然文化,以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明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茅台为代表的名酒地标文化,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塑造“大众旅游+贵州文化”核心IP产品,构建具有“贵州独特体验感”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贵州旅游在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打好“健康牌”做好康养游。发挥“六度”(纬度、高度、湿度、温度、负氧离子浓度、风度)、“三爽”(空气清爽、气候凉爽、人民豪爽)优势,聚焦“三养”(养生、养老、养心),持续开发“国际疗养基地”“国际喀斯特运动康养基地”“全国知名的食疗基地”“南方避暑休闲中心和旅游集散地”等“康养+”业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