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
2025-04
2025-02
2024-12
2024-10
2024-10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应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在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便利、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乡村人文精神培育、农民群众当家作主、农村基层党建引领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推动乡村塑形和乡村铸魂有机统一,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统一,推动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交融呈现,精准发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贵州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在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便利上发力,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坚持规划先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保持原有乡村形态、自然肌理的基础上科学植入现代功能,建设具有生活品质和蕴涵独特风格的乡村家园,让乡村审美有特点有看点。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分类梯次治理、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废弃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适时推动乡村面上整治向庭院整治拓展。在交通、供水、电力保障和大数据应用、危房改造等方面补好短板和强化运营管护,及时对老旧集体公共设施进行修复和更新。推动基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下沉,推进便民服务中心等综合窗口功能拓展,促使群众交往便利、办事快捷、守望相助。加大城乡相互开放力度,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强中心村镇设施建设,推动乡村群与城市圈融合发展。
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发力,夯实农民群众“物质富裕”的坚实基础。坚持以产业为要,让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在坚决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优化种养结构的基础上,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聚焦区域重点产业、优势品种、特色品牌等,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原料基地与加工企业布局优化,充分利用传统工艺赋能食品加工,让更多增值效益留在原产地,让农业小商品变成富民大产业。坚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文旅商融合,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科普教育、艺术创作等乡村新业态。千方百计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培育和做强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经理人队伍等,推动国有平台公司涉农项目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农带农作用。加大以工代赈力度拓展就业容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乡村提供各类便民服务,因地制宜组建劳务经济、农机服务、供应销售、维修维护、工程建设、助老助残等小型队伍或合作组织,推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发力,筑牢农民群众“精神富有”的文化基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乡村农耕文化蕴含的有益观念、人文思想、道德规范等,对散落的历史建筑、古时遗迹、古木古树等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历史典故、当地民俗、民族节日、传统技艺等进行整理和传承,为乡村发展积聚力量。丰富和拓展文化惠民形式,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开展好文化体育活动、办好节日节庆,深入发掘乡村家庭家训、家书和家风故事,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活力迸发出来。建立具有“规定千万条、管用第一条”特点的村规民约,发挥能“理”出移风易俗新风的红白理事会作用,利用做得好坏与否都摆在台面上的“道德红黑榜”,增强农民群众参与维护公序良俗的自觉意识。
在农民群众当家作主上发力,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推进贵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障和落实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重大事项的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的权利,完善民主决策的程序和制度,建立以村监委会监督为主导、党员监督为辅助、村民监督为重点的多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用自治消化矛盾、用法治定纷止争、用德治成风化人,把乡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特别是关系一家一户的民生、治理、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交由农民群众去探索实践,让他们在乡村建设的舞台上当主演、唱主角,推动实现乡村大事一起议、乡村小事商量办。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农民群众联合成利益共同体,培育和发展各类经济组织,在对接市场中凝聚主体力量、发挥群体效应,在成果分享中增进团结。
在党建引领上发力,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团结奋斗建设乡村。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采取“党建+互联网”等方式,创造更多党员与群众交流机会,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信得过的“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发挥基层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乡村干部和农村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持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思想教育活动,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日常政策宣传、群众文化活动、实用技术培训等。发挥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作用,利用“院坝会议”“板凳会议”“群众会+”等形式,促进良好生产生活技能、态度、精神和习惯形成。培育群众标兵模范,设立“标兵模范示范基地”,组织标兵模范带农户竞赛活动,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坚持“不等不靠、主动吸收”原则,及时把农民中的优秀分子发展成为党员、培养成为干部,支持他们尽快成长为群众的贴心人、领头人。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农村研究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