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
2024-10
2024-10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2024-04
2024-03
2024-02
中共中央政治局2024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把稳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提出“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并制定“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等主要预期目标。这就要求在推进稳就业工作中,既要看到就业在民生保障中的直接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就业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回顾过去一年,我国就业局势持续改善,保持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人,实现了预期目标,为增进民生福祉、稳定社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仍待破解,亟待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系统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下一步,要重点从优化就业政策环境、推进产业就业协同、构建就业多元服务机制、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等四个方面发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稳就业工作。
优化就业政策环境,稳定就业岗位
稳岗位是稳就业的基础。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稳定就业岗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是优化就业政策环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建公平公正的良好就业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二是推动就业政策与产业、投资、财政、金融等经济政策衔接配套、协调联动,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三是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探索城乡劳动力与人才社会性流通新途径,深化档案服务、用人制度和户籍制度等改革,重点解决影响城乡劳动力及人才自由流通的体制机制问题。四是积极培育适应新就业形态的政策环境。消费需求的变化带动新职业快速涌现,要有序引导与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不断完善制度环境,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五是优化稳岗返还政策,积极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相关政策,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更好地释放政策红利。六是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的支持力度,梳理带动就业能力强、涉及国计民生和生产保供的企业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的联动机制。
推进产业就业协同,拓宽就业渠道
以产业拓宽就业空间,以就业增强产业活力。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扩大就业容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宽就业渠道。一是聚焦“1+8+N”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赋能产业等,摸清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人才用工需求,开展人才招引专项行动。创新开展定向式、定岗式、订单式示范性项目制培训,根据重点产业需求加强相应群体的就业技能培训,促进供需匹配对接。二是构建“需求+供给”的数据采集链,推进产业就业协同。在实施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工程项目时,要提前评估就业带动量和岗位、技能需求等,归集形成企业用工需求数据库和劳动力供给数据库。三是围绕“东部企业+西部资源”“东部总部+西部基地”等模式,结合东部制造业优势和西部劳动力资源优势,促进两地资源互补,引导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四是通过创新“公共+市场”用工服务链,实现供需精准对接。聚焦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建立“企业发单、就业服务联盟派单、‘公共+市场’服务机构接单”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大数据精准推送、共享用工余缺调剂等专项服务,调度劳务经纪人、职业指导师队伍服务供需两端,定期发布用工需求清单和紧缺职业工种目录。
构建就业多元服务机制,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对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要着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智慧化、精准化、多元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公共就业服务全面提质增效。一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要拓宽就业服务的覆盖范围,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力度,提升全程创业服务质量,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实效,提升重大任务专项服务保障能力。二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智慧化。完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加大就业岗位归集力度,完善就业监测预警机制。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政策,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公益性岗位,聚焦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群体强化政府托底安置。三是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精准化。推进高校毕业生服务精细化、农村劳动力服务常态化、就业困难群体服务个性化、登记失业人员服务精准化。企业要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深挖群众养老、健康等未被满足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不断拓宽就业新空间。四是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主体多元化。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强化就业服务社会组织培育,加快推进“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建设,多渠道促进灵活就业。各地要将“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不断提升就业服务的普惠性、便利性、规范性、有效性,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推进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队伍建设,优化公共就业服务办理流程。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关键,是稳就业保就业的重中之重。一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提前布局、未雨绸缪、量身打造,加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要加强产教融合,用好现有的就业资源工作网络,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就业新增长点。二是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可探索建立覆盖全国的退役军人跨地区就业平台,使有就业意愿的退役军人能够及时掌握真实可信、合法正规的外地企业招聘信息。同时,用人企业也能对退役军人的基本个人信息有所掌握。三是让农民工能就业、就好业。要引导大龄农民工转型就业,加强对大龄农民工群体的动态监测,做好兜底性保障工作,为大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造机会。推动县域就业农民工市民化,支持县域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发展,增强县域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探索构建县域农民工市民化综合评估体系,推动县域就业农民工市民化。保障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四是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提高就业援助的精准性、实效性。注重精准识别,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标准。注重政策扶持,对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给予全方位支持。注重生活保障,切实保障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研究员 李佐军;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田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