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
2025-04
2025-02
2024-12
2024-10
2024-10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47号)要求,推动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特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我省未来人工影响天气发展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背景依据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发展,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2〕44号,以下简称“44号文件”),为该项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明确“十四五”期间的宏伟蓝图及2035年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的远景目标,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认可,是引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赋予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新使命新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2年12月6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实施意见》(黔府办发〔2012〕58号),使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发展最快、服务最广、效益最突出的阶段,在防灾减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天眼(“FAST”)冰雹灾害防御和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建成机构健全、服务精细、队伍规范、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指挥科学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防雹作业保护面积增加到5.6万平方公里,增雨作业覆盖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到2035年,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主要有三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能力,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在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中的服务保障作用,为建设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提供坚实保障。具体工作中重点坚持聚焦重点、政府主导、科技引领、安全至上原则,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保障作用。
二是主要任务。一是强化中低纬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保障服务;二是在中国天眼(“FAST”)上游区域建设新型探测设备,加强冰雹联防作业,做好中国天眼(“FAST”)冰雹防御工作;三是增强生态修复与水源涵养保障服务;四是提升立体监测预警能力;五是增强精准安全作业能力;六是完善科学指挥体系,以雷达为核心,建设省、各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平台,构建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的人工影响天气一体化业务系统。;七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八是健全安全监管体系;九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三是保障措施。为确保组织领导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清晰、协同配合高效有力、资金支持有据可依,制定以下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需求,补充、完善各级人工影响天气机构设置和干部队伍。二是强化财政投入保障。三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五是强化科普宣传。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为科普宣传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全省气象科普基地、防灾减灾基地和科普场馆等内容建设。充分利用各类科普教育设施和载体,在城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认识。
四、主要亮点
(一)聚焦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做好保障服务
通过优化作业站点布局,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农村产业革命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域、中国天眼(“FAST”)、乌江流域、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领域的冰雹、干旱灾害防御能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保护重点工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保障。
(二)依托相关能力建设工程,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业务能力
通过合理布设人工影响天气探测设备,建成立体观测网,增强监测预警能力;通过构建上指挥下的省、市(州)、县(市、区、特区)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机制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申报和空域管制协调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提升省、市、县综合指挥调度能力;通过配备高性能增雨作业飞机、地面固定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作业装备更新,增强作业能力。
(三)做好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水平
通过建设国家级贵州威宁超级防雹试验示范站、区域级云贵高原冰雹防雹试验示范基地,持续开展中国天眼(“FAST”)及重点农业园区人工防雹增雨等外场综合观测研究和科学试验,逐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依托不断完善的国家级“中国•冰雹减灾”论坛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高技术创新开放合作水平,做好人工影响天气基础、应用研究,加大重大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新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