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无障碍浏览 关怀版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多彩贵州这五年】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幸福贵州花繁果硕

     字号: [ ]  视力保护色: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五年来,贵州民生保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民生领域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工作花繁果硕,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安全指数、满意指数越来越高。今日之贵州,各民族团结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初春时节,走进桐梓县海校街道柏果树社区圣熙鞋业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忙着作业。

“来这里上班快四年了,离家只有5分钟路程,可以方便照顾家里的孩子。”搬迁群众邓乙林笑着说,公司按小时算工资,多劳多得,平均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

柏果树社区是桐梓县规模比较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有搬迁群众685户2774人,其中劳动力1300余人。柏果树社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就业车间,鼓励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目前已带动就业1100余人,已搬迁入住且有劳动力搬迁家庭均达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自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中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民生保障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变化——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贵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不断丰富和完善就业政策,着力扩大容量、突出重点、优化服务、坚持底线,系统推进、聚力攻坚,千方百计地稳住群众“饭碗”。五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59.48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教育是民生之基。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加大普惠性幼儿园扶持力度,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本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

民族地区团结进步。贵州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我省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72个,总数位列全国第5位。邓恩铭故居等11个博物馆(纪念馆)获命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省先后创建10批1437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各市(州)分别创建示范区(单位)6000余个,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创”的工作格局。

民生保障持续增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住房安全保障让千万农村群众居有所安的梦想变为现实;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安全感达到99.44%。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贵州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生画卷。

在贵阳,云岩区7263名民办学校学生分流到区属公办学校就读,享受着公办学校带来的优质教学资源。

在六盘水,民政部门不断加大养老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建成能提供全日制托养服务的养老机构88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104家、农村幸福院371家,建设养老床位20328张。

在惠水县,好花红镇以“四个同心”为抓手,引导干部群众把思想观念统一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产业发展兴旺上来,使各族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树立文明新风尚,构筑最美同心圆精神高地。

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国发〔2022〕2号文件描绘了新时期贵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宏伟蓝图——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设一批就业帮扶基地、返乡入乡创业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市级医院提质扩能和县级医院提质达标,提升基层卫生健康综合保障能力……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奋进新征程,贵州以实际行动作答,全力稳住民生基本盘,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奏响构建幸福贵州的和谐乐章。

创业孵化基地:为“创客”筑巢圆梦

在贵阳市南明大数据电商产业聚集区创业孵化基地,每一天都有梦想的种子在发芽。

“从成立到现在,已有373家企业入驻基地。我们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贴心的创业指导服务。”贵州佰仕佳创业孵化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英林说。

创业孵化基地被称为“创客”的乐园。2015年,贵州佰仕佳创业孵化投资有限公司与南明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共同打造南明大数据电商产业聚集区创业孵化基地。2016年4月,该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构建起“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双创服务+科技创新”的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

“我们有产业培育、科技金融、人才培育、法律保障、科技支撑等五个服务平台,以及电商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海外仓服务、国内外市场渠道服务、投融资服务、咨询服务、IT技术服务、项目对接服务、代运营服务等九大服务体系。”陈英林介绍,通过“一站式”“保姆式”服务,为入驻企业整合人才及资源优势,争取政策扶持,降低创业风险,鼓励创业者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

来自黔西市的邹江夫妇了解到孵化基地可以享受房租减免、贷款贴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后,于2016年11月正式入驻该基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贵州渔德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首先是房租、水电的优惠政策,减轻了企业负担;其次是给我们提供创业贷款,解决融资难题;再次就是基地联系创业导师和专家对我们进行企业管理的培训。”邹江说,如今在孵化基地的帮扶下,公司逐渐走向了正规化、标准化,2021年营业额达到了700余万元。

自2016年以来,基地入驻企业累计实现产值5亿元,税收300万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培育服务高新技术企业34家、科技型企业备案42家、上规模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家。先后获得贵阳市“双创”示范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贵州省农民工创业示范园、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荣誉。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建成并正常运营的创业孵化基地共有28家,累计入驻企业3843家,带动就业26320人,各级人社部门累计拨付创业孵化平台补贴1550.71万元。

“创业孵化基地自成立以来,为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今后,我们将为更多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创业创新服务环境,让他们腾出手来,放下心去,为自己的梦想打拼。”贵阳市就业与职业技能开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职工医疗互助:抵御大病风险能力更强

“工会开展的职工医疗互助符合普通职工的需求,极大缓解了我的家庭负担,减轻了部分经济压力。”4月13日,正在康复的珊珊(化名)说,职工医疗互助政策像及时雨一样,纾解了燃眉之急。

2020年7月,珊珊生了一场大病,先后7次住院进行手术治疗,两年间耗费了十几万元,巨大的经济压力让整个家庭不堪重负。

贵州省气候中心工会得知珊珊生病后,立即为其申报职工医疗互助。2020年1月该单位加入省级医疗互助统筹,参与了女职工特殊疾病、住院医疗+重疾、意外伤害3个项目各一份。贵州省职工医疗互助中心迅速启动赔付程序,通过审核发放了包括住院费用报销和重疾互助金共计28903元,让她感受到“娘家人”实实在在的温暖。

职工医疗互助是各级工会职工医疗互助组织为维护职工医疗、健康等保障权益而开展的职工互助互济活动。旨在提高职工抵御大病风险能力,减轻职工因患大病、意外伤害等情况产生的经济负担。

自2019年5月31日省级工会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启动以来,贵州省总工会坚持公益性服务性专业性的发展方向,努力推动构建保障公平、覆盖广泛、服务高效、发展持续的全省职工医疗互助工作体系。

据了解,省级职工医疗互助活动项目包括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女职工特殊疾病、住院医疗+重疾、津贴+重疾5类,贵州省行政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年龄在16至60周岁的在职职工均可通过单位工会参与。

截至今年3月,全省各级工会累计参与单位53065家857万余人次,帮助227532人次,累计发放资金40676.27万元。省级统筹推行三年以来,截至目前,已覆盖6个市(州)工会及所属38个县(区、市)和14家产业(行业)工会,参与单位5005家,参与职工114.14万人次,累计为1505家单位19591人次职工发放互助及慰问金3125.29万元,逐步形成了以省总本级为中心、辐射全省各级工会的发展态势。

民族团结: 美美与共幸福来

4月7日,天气晴朗,到处绿意葱葱。贵阳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红锦村村民罗远权和老伴背上工具,来到自家的猕猴桃基地喷洒除菌水。

今年68岁的罗远权是布依族,老伴王庭萍是苗族,夫妻俩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住在家里,大女婿是汉族。这个三个民族的家庭,如今生活无比幸福。

在村里的带动下,罗远权家种植猕猴桃10多亩,罗远权和妻子负责管理猕猴桃基地,女儿和女婿在附近的企业上班,一家人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这些年来,在党的好政策和自身努力下,我们生活越来越好。”罗远权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牛场乡辖13个行政村,其中少数民族行政村7个,全乡共计15034人,有汉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共同居住,其中少数民族5161人,占总人口的34.3%。  

牛场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两条主轴,初步建成牛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修建瓦窑龙泉布依文化广场,完成石龙民族文化馆建设。2021年以来,通过发展微菜园、微花园及食用菌产业,带动本乡300余名村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200余万元。

牛场乡民族团结工作负责人彭光雪介绍说:“现在,全乡各个民族的群众团结和睦,大家共同为建设更好更美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从2017年到2021年,牛场乡各项生产指标不断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2017年,牛场乡国民生产总值1.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50元。2021年,牛场乡完成生产总值近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62元。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保障持续扎实,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成6个富美乡村示范点,正在建设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点1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