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
2025-04
2025-02
2024-12
2024-10
2024-10
2024-08
2024-07
2024-06
2024-05
离6月30日脱贫攻坚冲刺“大考”,还有不到90天时间——在“浪急”“路陡”的时候,更要在关键点上精准发力。
产业发展是贵州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围绕乡村产业做文章,贵州正在“面向市场做农业”的征程上,改写“小、散、弱”的历史。
产业结构往“优”处调整、种植规模往“大”处拓展、组织化程度往“高”处提升、产品品牌往“绿”处打造……贵州产业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广袤山乡,日新月异,十二个重点特色产业经过两年多的“孕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2019年,贵州省茶叶产量40万吨以上;辣椒种植面积512万亩,产量680万吨;食用菌裂变式发展,产量113.8万吨,迈入全国食用菌生产第一梯队省份;茶叶、蓝莓、李子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辣椒产加销全国第一;猕猴桃、火龙果、刺梨等产业名列全国前茅;百香果从无到有,产业规模挤进全国前三;太子参产量占全国需求量40%,初具全国定价权。
湄潭茶山,群众采收春茶
曾经埋藏在大山里的生态农产品,如今成为山外抢手的宝贝;昔日凋敝的农村,变成令人向往、充满诗意新农村;村民们也在这场浪潮中,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大变革:土地“种什么”
“以前光靠种地,收成的粮食不够吃。”纳雍县陶营村杨有勇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乌蒙大山中的乡村,家家户户靠砖瓦窑为生,一天的活儿干下来,腰和手累得“打不直”。
一次偶然,让陶营村的村民找到了新的出路:1996年,纳雍县农业局农艺师徐富军在陶营村山头偶然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樱桃树,结的果比本地樱桃大,形状和颜色很像玛瑙,晶莹剔透,鉴定后判定为樱桃的变异植株。
无数的玛瑙红樱桃苗被嫁接出来,部分有想法的村民试种,摘得樱桃果,挑着去集市上换得不少钱。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种植樱桃树。
如今,砖瓦窑不再,陶营村90%人家都种上了樱桃树,漫山遍野、房前屋后,每年立春后,白色的樱桃花刚刚开放,山外客商的订购电话就来了。
等待销售的玛瑙红樱桃
土地,也可换一种“种法”;土地,也能焕发更多的力量。
早在2018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就发出号召: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为重点,把低效的传统作物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
很多地方和陶营村一样,开始思考土地“种什么好”与“种好什么”。遵义湄潭,茶树冒出新芽,采茶工们斜挎竹兜,穿梭茶林间,如同五线谱中灵动的音符;黔西南安龙,工厂化出菇车间,干净整洁的菌床分层排列,一排排菌菇长势喜人,菇香扑鼻……这个春天,贵州大山里,“绿色财富”在收获,“绿色希望”在生长。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附加值被有效利用起来: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至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十二个重点特色产业,贵州还明确12位省级领导领衔,在全国聘请7位院士作为产业发展顾问,在省内组织专家团队,采取一个产业一个领导小组、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专家团队、一套推进方案的措施……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超常规推进。
曾被认为“不宜耕种”而荒废已久的坝子、山坳、坡地被春耕的农户用果树、中药材等串联起来,春季百花开,夏秋蔬果香,贵州山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大关镇丘林村,村民在茶菊种植基地覆膜
新转变:种好“怎么卖”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是深刻产业革命的核心内容。近几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贵州农产品正持续不断、大规模地进入省内外大市场。
今年1月初,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对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优化调整: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猪、中药材(石斛)、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家禽。
纵深推进产业革命,推动“转变”正逢其时、正当其时:明确提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六个转变”:就是从自给自足向参与现代市场经济转变、从主要种植低效玉米向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转变、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从村民“户自为战”向形成紧密相连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从单一种植养殖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锦屏县农户正在对低产林进行改造
锦屏县偶里乡海拔900米左右的云照山,常年云雾缭绕,山路两边,种满了大片大片的油茶林。据当地上了年纪的村民粗略估算,偶里乡种植油茶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很多村寨都有由石碾子、碾盘、碾槽、烘炕、榨槽、拉锤组成的老榨油坊,“但无规模、无品牌、无固定销售渠道,导致‘有价无市’。村民们抱着‘金饭碗’找不到饭吃!”三年前,在外做生意的龙敏回到家乡,担任寨霞村村支书,他便思考着如何用好家乡的优势资源。
2017年年底,龙敏牵头贵州绿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合作社+农户+销售”这一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偶里乡50多户贫困户,间接带动30余户贫困户,解决160人就业,平均每年为农户增收上万元。
与锦屏县偶里乡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有别,镇宁自治县江龙镇接到了广东的大量订单,流转了当地农民的土地,搭建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蔬菜育苗大棚。近几日,大棚外的田地里,上百位村民们正在开展翻地、起垄、覆膜等工作。
“蔬菜不愁卖,百姓干起活就有劲头。”江龙镇党委书记郑安说,以70元/天的工资,江龙镇蔬菜大棚和蔬菜种植基地每天可提供300多人次用工岗位。
土地流转有效盘活了闲置土地,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土地增效”与“农户增收”的振兴路子。
威宁白萝卜喜获丰收
在贵州,像偶里乡、江龙镇一样因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产业巨变的乡村比比皆是。新的组织方式,让产业链得到了延长,也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从粗放量小、“提篮小卖”向集约规模、现代商贸物流和产业发展共同体转变,探索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崭新途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强品牌:产品“姓什么”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防止出现产品品牌杂乱和无序竞争的现象,让贵州的地方特产卖遍全国?对此,贵州采取了各市、县核心区域品牌整合,企业品牌跟进的方式。
一些优质“黔货”在全国逐步形成了规模、品质和品牌优势:“贵州绿茶”成为全国唯一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虾子辣椒” “兴仁薏仁米”等荣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毕节等地的绿色农产品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供应体系。与此同时,由大企业加持的产品品牌也正在兴起。
丹寨县百姓正在蓝莓种植基地劳作
丹寨县扬武镇蓝莓种植基地里,村民们忙着对蓝莓进行除草、松土、施肥、查看挂果情况等春季管护,春意盎然的蓝莓园里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蓝莓种植覆盖全县6个乡镇46个村,标准规范的生态蓝莓种植基地达3万多亩。而这3万多亩的蓝莓树正先后进入盛果期,销往哪里?
“目前,丹寨蓝莓全部保证有销路。”丹寨县农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潘成勇说,茅台生态农业公司入驻之初,就与丹寨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政府组织合作社,发动老百姓发展蓝莓产业,公司负责提供种苗、蓝莓基质技术,代建蓝莓基地,再由政府回购后交给合作社运营管理,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及产品托底收购,有机蓝莓按照15元/斤收购,普通蓝莓按照8元/斤收购。
从田里到工厂,蓝莓是主角。茅台生态农业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流水线上工人们正忙着完成果汁订单。在这里,世界先进的冷链、灌装机、装箱机器人、智能立体仓储库均在应用,蓝莓果汁、利口酒生产线年产能力均达到1万吨。
蓝莓挂上了“茅台牌”,丹寨县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链条一一打通。在蓝莓成熟的季节,前往丹寨的游客不仅能在漫山遍野的绿海里,感受簇簇蓝莓散发的清香,还能小酌一杯蓝莓酒。
既种得好,又卖得俏。在贵州,山,因绿而美;人,靠山能富。